增程式电动车市场空间有多大 增程式电动车行业投资潜力|全球快讯

2023-02-02 16:28:31 中国商报 中新网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新能源车型分为三种,一是纯电动车型,二是插电混动车型,三是小部分的增程式电动汽车。


(相关资料图)

增程式电动车是指一种在纯电动模式下可以达到其所有的动力性能,而当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无法满足续航里程要求时,打开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为动力系统提供电能,以延长续航里程的电动汽车。且该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与驱动系统没有传动轴(带)等传动连接 。

增程式电动车由整车控制器完成运行控制策略。电池组可由地面充电桩或车载充电器充电,发动机可采用燃油型或燃气型。

增程式电动车市场空间有多大

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发展较晚。第一款车型是2018年10月份发布的理想智造ONE。截至目前,国内在售增程式车型也有限,较为出名的是理想、AITO问界等少数几款车型。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增程式电车销量占比不到5%。

尽管如此,在理想、问界迅速增长的销量的示范下,越来越多的车企看好增程式技术。2022年,众多车企涌入增程式赛道,长安、吉利、哪吒、自游家、零跑、东风都对增程式汽车大力布局。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300余家增程式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年度增速为8.5%。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增程式技术路线的优势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开始布局增程式产品。2022年国内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万辆。

2021年,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为10.48万辆,同比增长超2倍。2022年,我国插电和增程混动汽车总销量增速快于纯电车型,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1.6%,插电和增程混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0%。

尽管增程式技术受到追捧,但除了几个车型外,多数增程式车型市场表现并不理想。有专家表示,增程式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整车的产品力是否突出。除了把增程式技术作为亮点,车企要想推广增程式车型,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起来。

增程式电动车行业投资潜力

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销售市场的渗透率不断提高,表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然而,由于目前基础设施不足,等待及充电时间长,纯电动汽车无法满足客户长途旅行的需求。凭借技术优势,对于偏爱新能源汽车且对长途旅行有强烈需求的客户,增程式电动汽车可为其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长途用车的需求得到解决,这推动本行业的持续增长。

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电动化过程中的重要产品,可以较好平衡纯电驱动和补能体验,减少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备受关注。充电桩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键问题之一,要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目前面临的困难是充电桩难以进小区,部分停车场、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货运枢纽等地的充电设施建设较慢。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保有量达784万辆。与之对应的,截至2021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同比增加70.1%;车桩比整体上处于3:1的水平。

毫无疑问,充电桩行业目前还存在巨大缺口。并且按照当前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而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000多万个充电桩缺口,未来可形成万亿元级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可油可电”、“里程无忧”是增程式产品用以打开市场的优势。尽管随着充电便利性的提升和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增加,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已经得到缓解,但相较之下,一些消费者还是更愿意选择完全不用担心里程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根本在于其加油即可享受纯电驱动,而加油相较于充电要更方便一些。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增程式电动汽车,由于燃油发动机只用于发电而不直接驱动车辆,使得车载燃油发动机可以在更高的效率下工作,达到更高的热效率;对发动机限制更小,让整车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选择更大的空间,给了企业车辆设计开发更多选择。

从补贴和成本角度而言,增程式汽车也拥有明显优势。2023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退坡,纯电车型优惠最高下滑1.26万元,而插电式混动车(含增程式)仅下滑0.48万元。同时,近一年来,新能源汽车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持续飙升,也会让车企倾向于推出电池容量更小的汽车来降低成本。

增程式电动动力系统和电池技术的进步推动增程式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因为它优化了增程系统的效率和控制算法。通过提供更佳的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表现、驾驶体验以及能源消耗效率,改进技术,提升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性能。技术提升为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新能源电动车行业发展前景战略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