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皖美答卷】“小车间”托起群众增收“大民生”

2023-08-15 22:52:41 安徽经济网

编筐打柳,养家糊口。

这是前些年在阜南县王家坝镇郜台乡家家户户熟知的一句顺口溜,这个曾经“受水所限、被水所困、被水所扰”的乡镇,因地制宜,种植“近水”作物杞柳,发展柳编产业,成为“中国柳编之乡”。


(资料图)

盛夏时节,走进郜台乡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十余名村民围坐在村部闲置的空地上编织篮子。一挑一压,一勒一编,雪白的柳条经过巧妙编织,一个个美观实用的柳篮跃然成形。公司负责人张朝玲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于2006年回乡创业,现在工厂占地15亩,杞柳种植基地600亩,柳编产业链条完善。

“我这一批从工厂拿到3000份制作篮子的订单,把这些订单分派给70多名村民,手快的二三十分钟就能编好一个,很快就能完成订单。”村民刘月亮告诉记者,农户编织一个篮子工钱7元左右,每人拿到30多个订单,完成后能挣200多元。

乘风“出海”,眼下,淮河畔生长的细小藤条,一头连着柳编企业和农户,一头连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朝玲表示,目前郜台柳编产业已经形成了“出口代理商—公司—编织户”一体化的“产、供、销”体系。“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海外出口近千美元”。

距离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30多公里开外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最近订单多、生产忙,中午十一点多,缝纫机仍旧哒哒哒地响。

今年44岁的王恒亮,正是红亮箱包厂的负责人。早些年一直在外务工,2013年回到老家,拿着攒下来的积蓄创办了红亮箱包厂,一干就是10年。

“村民‘出家门进厂门’,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实现就业。现在厂里有员工300多人,争取这两年把就业岗位扩增到500个,让更多村民能在这里上班挣钱。”王恒亮介绍。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记者一进车间,就看见这一行标语,记者了解到在箱包厂上班的职工,大多是附近村里的年轻妈妈,孩子年纪尚小,需要大人照顾。为了让妈妈们能在厂里安心上班,王恒亮还专门开办了“阳光托管班”。

邢仁影在厂里上班已有6年,从最初的缝纫小白,到如今的骨干员工,这些年下来,他对箱包厂充满特殊的感情。“以前在外地打工,不仅生活成本高,还照顾不了家里老小。”邢仁影笑着说,“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能看到孩子、老人,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最幸福的事。”

刚刚过去的三月份,邢仁影凭借自己的努力,拿下厂里的“生产标兵”称号,月工资更是突破7000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只有产业兴旺,才能让群众持续增收。

着眼特色做强产业,已成为安徽省阜南县——这个昔日劳动力输出大县解锁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截至目前,当地已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8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3个、市级12个。柳编、箱包加工、水稻、芡实……一个个特色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 : 铜陵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