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明中都午门遗址。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到饭店里的一次性水杯,大到马路边的广告宣传语,“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的标语,俯拾皆是。
“中都城”就是位于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明中都是明代建造的第一座都城,是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为“明初三都之首”。
8月9日,记者来到明中都遗址,曾经矗立在此的宏大城阙、巍峨宫殿,如今早已化为烟云。但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个个重见天日的巨型石础、一段段精心设计的道路水网、一块块巧夺天工的精美石刻,向世人展示着这座600多年前“未完成”都城的恢弘气势。
600多年前的淮河南岸,一座宏伟的都城正在全力营建。“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这首诗正是明中都当年盛况的写照。
然而,洪武八年,在“功将完成”时,又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随后改南京为都城。中都城自此被世人遗忘了600多年,同时也留下了众多待解谜题。
虽然未完成,但明中都轮廓已然形成,城垣、宫殿、坛庙、公侯宅第等多数遗址留存至今,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2015年起,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相关课题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合作,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了持续、系统发掘。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明中都遗址为何这么重要?
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王志告诉记者,作为“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明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师之制建造的都城,被誉为中国古代完备宫殿的蓝本,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南京、北京的城市布局。
同时,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完整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区正殿的建筑布局,其总体呈“工”字形,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填补了明清都城宫殿考古的空白。
“要想知道宫殿规格高不高,看石础就知道了。”王志说,明中都遗址出土的石、砖、瓦等建筑材料,无不彰显其皇家气派。
经过600年来的历史更迭、风雨洗礼,雄伟壮观的宫殿虽然不复存在,但站在前朝宫殿遗址上,透过身边一个个巨型石础,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磅礴气势。
王志说,发掘中曾发现的巨型覆盆式石础,石料边长近2.8米,覆盆直径达1.8米,其体量为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石础之最。
毫无疑问,明中都遗址是凤阳的瑰宝,那么如何让凝固了时间的遗址“活”得更好呢?
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如亮介绍,如今,凤阳县完成《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遗址保护规划》修编,把城市总体规划与文物保护规划“合二为一”,统筹推进遗址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
在科学规划与全面保护下,“沉睡”的都城“苏醒”了。大明文化旅游节、迎春灯会、夜间市集……仅在今年上半年,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游客27.6万人,俨然成为这座城市最大“文化IP”。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明文化发源地的凤阳,数千年来积淀下的深厚文脉,如今成为城市发展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凤阳县文旅局副局长赵素素表示,在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凤阳县坚持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并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历史文脉体系,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上一篇 : 2022年我国露天煤矿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