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任远 刘芳
“即使开出‘天花板’的加工费,也很难找到符合我们要求的加工厂。”株洲一家品牌服饰企业负责人刘宇向记者吐槽。
刘宇的问题并非孤例。记者深入株洲服饰产业调查时发现,服装生产水平不足、产品以中低端为主的现象较为突出,已成为制约株洲服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相关资料图)
加工环节“出走在外”
作为一个株洲人,刘宇在品牌创立之初,便希望将服饰相关的设计、生产、销售都留在株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创业过程中,刘宇发现要在株洲找到一个符合他工艺要求的服装加工企业实非易事。“一方面是这些工厂的工艺普遍很粗糙,达不到我们要求,另一方面,是一些工厂也不愿意接我们的订单,认为我们要求太高,太耗时,他们挣不到钱。”
无奈之下,刘宇只好舍近求远,将生产环节的大部分搬到广州。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株洲市波梵森服饰有限公司。波梵森是一家专做户外服饰的企业,在销售高峰期,企业年销售额曾突破2亿元。
企业创立之初,波梵森创始人陈易走访对比了国内多个城市,寻找合适的加工工厂,最终锁定了福建石狮的一家加工企业。
福建石狮是全国休闲服装名城,面料、设计、生产、包装等产业链完整,生产品质能够得到保证。“我们把大部分的生产环节放在了石狮,只留下一些较为简单的工艺放在株洲完成。”陈易说。“虽然异地生产给沟通造成了不便,但品质得到了保障。”
设计和销售在株洲,部分甚至全部的生产环节放在外地。类似的模式,是株洲众多品牌服饰企业的选择。“相比在株洲一趟水完成,异地沟通时效慢,过程麻烦,却也实在是企业的无奈之选。”刘宇说。
难抹去的“廉价”印象
宁愿舍近求远去外地,也不愿意在株洲生产,是因为株洲服装生产能力跟不上吗?
“恰恰相反,株洲的生产加工规模充足,甚至算得上株洲服饰产业的优势。”株洲市服饰纺织协会常务副会长叶天毅向记者表示。
数据佐证了这一说法。2020年,市统计局、市服饰产业链链长办公室对株洲市服饰产业链进行了调查。当时,株洲的服饰从业人员有23.5万人,其中加工工人有约6.9万人。另有数据显示,我市有服饰加工企业1300余家,服饰生产规模不容小觑。
既然如此,为何服装企业会出现找不到加工商的窘境?
主要原因还是生产水平不足,工艺偏向中低端。
株洲的服装加工企业大多还遵循着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一个摊位,后面一个加工作坊”。它们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快反货”, 即“上午打板、下午生产、晚上发货”, 这类产品生产速度虽快,但对于工艺和品质要求大多不高,容易给人留下“廉价”的印象。
由于长期生产快反货,不少品牌服装企业对株洲服饰的印象就停留在只会生产中低端商品的印象中。当它们有服装加工需求时,往往也不会考虑株洲。
长期如此,对株洲服饰产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生产品质跟不上,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较低,只能靠着更低的价格及人工成本去和别人竞争,形成“内卷”。最终的结果就是工人吸附力降低、人力流失,产品缺乏竞争力,产业生态日见恶化。
推动服装生产加工环节的提档升级,已迫在眉睫。
与品质之间只差一个观念的变化
株洲的服装加工企业,是否真的无法加工出品质服饰?事实并非如此。
湖南素白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天文向记者讲述了企业的经历:素白在株洲有一批长期合作的加工供应商。一开始,这些加工工厂与本地其他加工企业水平差不多,但随着素白不断对这些企业提出工艺和品质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企业和工人都按质交出品质一流的产品。
“磨合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效果很显著。”马天文说,这些加工企业和工人大多成长于株洲这片土地,他们此前的加工水平未必比其他企业高多少。这也说明,如果这些工厂能做到,其他服饰加工企业也能做到,关键在加工工厂负责人是否有这个意愿。
工艺的提升给工厂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无论是我们在本地找的供应商,还是我们在外地联系的加工商,在与我们合作之后,他们又收到了其他品牌源源不断的订单,看中的就是他们的工艺水平。”马天文说。
不仅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能加以引导,促进生产环节提质,株洲的服饰加工与当下服饰行业趋势发展是相契合的。
“不同于过去一件衣服动辄生产上万件,现在大众对服饰需求更加趋向个性化,款式多但每款的量并不多。这种模式下,过去那种几千人生产一件衣服的规模化模式已经不合适了。反而是株洲这种规模小但数量多的作坊式加工能符合需求。”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能将这批加工工厂合理地规划并引导,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抓住外地产业转移的契机
记者了解到,当下,一个行业利好正等待株洲——
随着广州、杭州等地的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当地的服饰加工环节正逐步向其他区域转移。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一批能力强、经验足的服装加工厂来株洲,将是我市服饰产业推进生产环节发展的机会。
现实却难以乐观,这类企业在考察株洲服饰产业后,认为本地生产配套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太适合转移至此。
换言之,服装加工提质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议题,走出第一步并不容易,但至少有四个方面,株洲是可以发力的。
其一,从思想层面对本地服饰加工企业进行倡议,鼓励他们进行工艺、品质提质升级。魔美名作服饰创始人刘立中在株洲服饰行业打拼多年。在他看来,服饰加工的商家首先要转变思路,主动提升品质,“一味地满足市场需求,追求挣快钱,换来的是更低的价格和竞争力,很难持续发展。”
其二,是扶持一批服饰标杆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引导、带动一批生产环节的厂家进行升级。
其三,要让全行业树立服饰产业品牌意识。所谓品牌并非简单的画在衣服上的某一“slogan”,它应该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品牌。这就好比大家喜欢宝马奔驰,并不是喜欢它的某一个产品,或某一个标志,而是藏在品牌背后,各个环节、服务的品质和满意度。株洲服饰也是如此,需要从包括生产加工在内的各个环节发力,带动株洲服饰产业长得更壮、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其四,与高校、职业院校互动,加强对从业人才素质的培养。株洲职业院校资源丰富,通过专业培训,培育一批具有更高工艺水平的职业人才,将他们放在服饰生产环节,形成“鲶鱼效应”,带动从业人员素质整体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株洲服装加工企业进行升级,将逐渐给全国服饰产业一个印象:株洲不是只会做低端货,株洲的服装加工企业也能做出高品质的好东西。这样才有更多大品牌愿意将加工订单交给株洲企业,并带动相关资源向株洲靠拢。而这些配套又会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将相关产业转移到株洲,从而带动行业良性发展。”马天文表示。
(应采访对象要求,刘宇为化名)
【他山之石】
清远: 强化项目配套 引进“工匠”人才
承接广州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许多城市已有动作,位于广东省中北部的清远市是主力之一。从清远承接广州市海珠区产业的举措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株洲发力服装产业的思路。
首先是政策先行。当地政府通过减免生产经营场地租金、免费提供员工宿舍及人才公寓、设备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一批纺织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清远,并加强推介,强调清远用地、运输、 水电等运营成本仅为珠三角的60%-70%的优惠。
其次是项目配套。与一般产业园相比,服装产业园对于社区化要求特别高,当地要适合人的居住。在推动产业转移、扶持清远服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项目是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其周边产业居住、商业、学校、医疗等配套成熟。产业方面,3公里范围内有欧派、富强、立邦等众多大型企业集群、国家级纺织印染产业园三水大塘园、拼多多石角物流园。居住方面,有美林湖国际生活社区、绿地国际中心等超500万平方住宅配套。此外,这里还有齐全的商场、超市、学校和医院配套,便于当地工人生活居住。
再次是产业上下游的联合发力。清远正着力联合专业院校、研发机构、上下游供应链、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对产业进行支撑,同时加强纺织服装“工匠”技术工人的引进与集群,全面满足企业对制造的快反需求,打造广清“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将其发展为全国甚至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时尚产业基地。
石狮:产城联动 全链发力
福建石狮,一座因服装而闻名的县级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之一。从石狮的服装产业发展之路,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借鉴的经验。
强链补链,挖掘新优势。以面辅料为例,当地政府积极引进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国家纺织面料馆石狮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泉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石狮分中心,围绕“染整提升、面料研发、成衣设计”等关键环节,引进纺织行业高端人才,进一步补充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委托检测、技术咨询、标准与检测培训、实验室建设及规划等服务环节,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助推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华丽转身”。政府不断强化、加厚纺织服装产业中间环节的“链条价值”,也有效带动了下游成衣品牌企业进一步形成集聚效应。
转型升级,抓住新机遇。石狮先后出台《关于促进纺织鞋服产业创新转型发展若干措施》《扶持石狮市纺织服装产业联盟发展若干措施》政策措施,从金融服务支持、鼓励智能化技改、财税政策支持、推动“互联网+”、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成长型企业等多个方面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快推动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巩固提升产业竞争优势。面对企业生产质量方面存在的“硬伤”,石狮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构建“政府+行业协会+咨询机构+企业”联动机制,分批扶持100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展精益管理提升工作。同时,根据生产规模、发展理念、配合程度等因素,同时根据生产规模、发展理念、配合程度等因素,从参加企业中挑选标杆培育企业进行重点培训,助推石狮纺织服装产业迈上新台阶。
【记者手记】
关键在于思想破冰
产业升级,先要思想升级。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对于株洲服饰产业发展,有想法、有作为的企业代表很多,但秉持惯性思维、躺在过去传统模式上“睡大觉”的人也不少。
就拿加工生产来说,这一环节多年来少有突破,关键原因便是老旧思想在作祟。
过去,这些企业接了订单就做,只要能快速出货,质量差点无所谓,价格低点也无所谓。在服饰行业尚不发达的年代,这种挣“快钱”的模式或许还可行。但随着经济发展,全国服饰纺织行业竞争加剧,加工企业要想生产发展下去,过去简单粗暴的生意路子行不通了,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才是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正向发展的路径——生产环节提质,让更多品牌服饰愿意抛来订单,企业在这里赚到钱后,又有更多上下游相关企业向株洲靠拢,进而形成有机的产业生态,让进驻这里的服饰企业得到滋养,能在株洲获取更便利更便宜的供应链条。
总而言之,能做的还有很多,但我们首先要勇于迈出第一步。
上一篇 : *ST美盛(002699)5月26日9点36分触及跌停板 全球微速讯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