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探寻历史、科技的奥秘;访问知名学府,“种”下“目标树”,开足学习的大“马力”;深入户外营地,感受自然之美、天文地理之美……今年暑假,研学游火爆。
(资料图)
据携程数据显示,今年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环比前两个月增长280%;同程旅行数据表明,7月以来,与研学相关的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月上涨203%;途家民宿数据称,能够寓教于乐,让历史走出课本的旅游目的地的民宿预订量比2019年增长近七成。
沉寂三年的旅游行业,今夏在研学游的带领下,迎来强劲提振和复苏。然而,“游而不学”“学而不游”“研学游变了味”等声音也开始增多。那么,如何平衡好“游”与“学”,让研学游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一票难求”,研学游项目价高位俏
“对不起,名额满了!”“不好意思,我们半个月前就订完了……”近日,家住渝北区冉家坝新城丽都小区的罗女士,打算为10岁儿子报一个暑期研学旅游团。她查阅了多个线上旅游平台,并咨询了多家线下旅行社,价格动辄数千上万元,关键是还没有名额。
其中,重走丝绸之路、寻根华夏源头等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研学游项目十分火热,乡村避暑农耕、模拟商业活动、军旅生活初探、户外探秘寻宝等主打实践体验的项目也是炙手可热。
数据显示,今年暑期,“能玩又能学”成为大量游客的主要选择。从旅客结构看,18岁以下、34-43岁这两个群体占比最高,两者相加超过总游客数的五成,其中儿童占比达到10%;从目的地来看,暑期出游仍向大城市集中,北京、上海、成都、广州、重庆、西安、青岛、杭州、深圳、长沙是热门目的地;从景区选择上,暑期室内博物馆门票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上涨3倍,全国海洋馆门票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4倍,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青岛海洋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十分热门,部分场馆门票预约十分紧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研学亲子营产品有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家长更青睐‘大人小孩都能兼顾’类产品。一些产品线路为了让孩子和家长都能获得较好体验,在部分时段让亲子家庭分开行动,比如孩子聆听知识讲解或参与游戏环节,家长可同步玩旅拍、吃下午茶等产品,就深受热捧。”携程研学部门相关负责人李倩介绍。
外延扩大,研学游成为“旅游+”的新模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事实上,研学活动在我国早已有之。
回望历史,古代文人雅士游历四方求知求学,就是研学的前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新兴士人阶层就已拉开了“研学”的序幕,在与外界广泛的交流中求得进一步的学习和修养;南宋时期,武义才子巩丰曾作诗咏道:“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南宋诗人陆游也曾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人或是览名胜古迹、寄情于山水之间,或是结交良师益友、探索社会真谛,在游学的过程中实现了精神的自足、人生的通达。
时至今日,我国研学游已完成概念导入、政策支持和市场实践阶段,正从“书本是我们的世界”向“世界是我们的书本”快速发展,成为“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成为中国教育的“诗和远方”,不仅是当下综合素质教育的新方式,也是现代旅游重要增长极。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张杨博士看来,人们对研学游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化、不断深化的。研学游的参与者从狭义的中小学生不断扩展到包括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群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自然生态、科技创新、国防科工、传统文化、安全健康、红色文化是研学游的热门主题,团队、亲子、基地营地的产品主题偏好呈现出高度同构的特征。研学游不仅是一个细分市场,更是引领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沿阵地,可带动文旅行业在产品研发模式和服务模式上的提升,成为城市优势产业的放大镜、城市产业优势与在地文旅消费的转换器、城市强势品牌的定盘星。
相关数据还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相关企业,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将超过千亿元。未来3至5年,研学游在学校的渗透率还将会迅速提升。
提升品质,平衡好“游”与“学”的关系
在研学游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此持有不同意见的声音——
“清华北大名校游,只是在校门口打个卡。”
“孩子玩了一圈,回来收获甚微,研学游就是一次披着学习外衣的高价旅游。孩子去北京参加文化研学营回来,满脑子都是在北京环球影城玩了什么项目,买了什么玩具,去过的故宫、天安门等只字未提,根本没有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由此,“名校游”受“到此一游”“游而不学”“学而不游”等问题暴露了出来。那么,接下来,如何让研学游平衡好“游”与“学”的关系,进而提升品质呢?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看来,研学游的前提是“游”,中心是“学”,平衡好研学游中“游”与“学”的关系至关重要。简言之,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既不可重学轻行,使学生背负沉重学习负担,也不能轻学重行,将研学旅行变成一般性的观光游览,缺乏收获。
他认为,应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联合牵头,开发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研学课程,制定相应的教育标准,并抓紧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此外,研学游的教育功能,非简单传统的校外实践基地与第二课堂建设,体验性、开放性、引导性乃至潜能激发性,才是更核心的依托。
就市场方面而言,李倩表示,研学游市场的个性化、定制化、小团化趋势明显,各大旅行社、研学机构要根据受众群体的年龄、爱好,细分不同类型的研学主题产品,打造好“研学+动物园”“研学+博物馆”“研学+艺术展”“研学+乡村”“研学+露营”等产品,满足不同需求。
上一篇 : 国际蝴蝶结在礼物盒上,巧克力盒怎么捆彩带?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