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茅海天味业花费460亿上了一堂公关课

2022-10-14 08:46:41 北京商报

2014年2月,海天味业正式登陆A股。海天上市当天,34位持股股东一夜之间成为上亿富豪,一向擅长闷声发大财的掌门人庞康被推上前台。海天上市后一年,靖捷加盟阿里巴巴,并在次年入选阿里新成立的“五新执行委员会”,并于同年底被任命为天猫总裁。隔行如隔山。看似这辈子并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十年后不约而同地卷入一场由添加剂引发的味业风波,在酱油市场不期而遇。

有人的地方总有江湖,一个是旋涡中的老将,一个是跨界李锦记的新帅,以及“科技与狠活”下的争议,勾连起这个行业诸多的看点,添加剂“叠加”的安全,挤压式的竞争,“高估”的市值,被忽视的危机公关……

“双标”与国标 添加剂冤不冤

海天花了460亿元上了一堂“公关课”。

做了一辈子酱油的庞康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一天。在“食品添加剂”和“国内外双标”两种质疑的合力下,被称为“酱油茅”的海天味业几次回应,但公众似乎都不买账。

“消费者的情绪为什么这么大?平常到底因为什么事情受了委屈?”在社交媒体上,上海至汇战略营销咨询机构首席顾问、中国调味品协会经销商分会副秘书长张戟做出了这样一段评价。

关于添加剂“多”与“少”的安全界定,早有标准。2014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更新发布,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最大使用量、最大残留量、使用情况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增稠剂、稳定剂、营养强化剂、膨松剂、香料等23类超过2000种。

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并不陌生。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这些都是防腐剂,吃多了会生病”。

在解读中,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培训师王思露提到,日常食用的食品中,其添加剂的含量都是有国标进行限制的,不能想加什么加什么,想加多少加多少。“食品添加剂跟非法添加物是两个概念,希望大家可以科学地去看待,千万别让食品添加剂替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锅。”

从监管来看,包括食品添加剂本身的标准、使用的标准以及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是否严格遵循GB 2760的要求等,也都有系统性的监测,只有合格的产品能够获得生产许可证。

王思露解释称,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价值中的体现非常大,包括增色、增味、延长食品保质期、还原食品相应的味道等,而且在各个国家的食品制作中都被广泛利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食品添加剂均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不同国家的标准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在限制食品添加剂的时候,更多依照的是产品的类型以及食品添加剂能够给予食品功能来判断,再依照相应的法律标准来执行。

此外,动态性也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实时监测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暴露和风险评估,一旦有新的研究、新的结果出现,就要对原有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进行重新评估。

公开资料显示,与2011年版相比,GB 2760就曾对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调整,并增加了异戊酸异丙酯等24种合成香料等。而在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曾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至于人们担心可能由累积带来的慢性风险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曾在央视节目《开讲啦》中解释过,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或者一批人,长期集中地吃某种东西,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些问题在做风险评估的时候,其实都已经有所考虑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很多是严于其他国家的,其实考虑到的就是我国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佛山与眉山 “零添加”市场内外博弈

10月10日,在酱油市场的兴风作浪的添加剂,把另一家企业送到了海天的对立面。

就在海天味业股价大跌9.35%之时,主打“零添加”酱油的千禾味业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了不少的曝光度,股价涨停。

有意思的是,和几乎40年都在与酱油打交道的海天掌门人不同,千禾味业创始人伍超群开始创业时,从事的恰恰是为下游调味品企业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工作。

虽然近期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不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下160亿元市值出头、去年营收不过19亿元的千禾味业,仍然和市值超过3000亿元、去年营收高达250亿元的海天味业存在巨大的差距。

近日,千禾味业在互动平台上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零添加调味品收入占公司调味品营收的50%以上。对于“零添加”的定义及业务的计划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分别联系了海天和千禾,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后生可畏。不同于酱油江湖的“老炮儿”海天,2001年,伍超群决定让公司直接生产调味品,并将企业更名为“千禾”。当时在国内调味品市场,已经有李锦记、海天味业、恒顺等大咖,想要在这个市场有所突破实属不易。

2008年,在中低端调味品竞争愈发激烈,盈利空间变小的大背景下,千禾尝试性地推出零添加产品,与海天、李锦记等品牌错位竞争。

酱油行业的财富地图上,除了有佛山的海天,眉山的千禾也走到了高光之下。

除了伍超群和伍学明分别持有千禾味业37.09%、0.84%的股份以外,伍学明的儿子,也就是伍超群的侄子伍建勇也持股9.83%,三人合计持股比例达47.76%。按照当前市值计算,伍超群家族三人持股市值约为77亿元。

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海天味业的全国经销商数量达7147个,其产品遍布全国各大连锁超市、各级批发农贸市场、城乡便利店、零售店;相比之下,千禾味业的经销商数量仅为1903个,两者差距甚远。

海天和千禾隔空对战的同时,隔壁的李锦记也办了件大事。10月10日,李锦记换帅,前阿里巴巴高管靖捷正式担任李锦记酱料集团新一任首席执行官。

从互联网挖来了宝。李锦记在通告中表示:“靖捷深耕于品牌运营业务,涵盖购物者营销、店内运营、数字营销、CRM(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在很多互联网观察人士看来,互联网大厂人才正在大量外流传统行业,靖捷加盟李锦记或也是一个好的归宿。

“一超多强”是酱油行业的显著特点。李锦记是海天在行业内龙头地位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之一。

从财报数据看,2021年海天味业以250亿元的营收稳居第一梯队的“一超”,如果以10亿元营收为二、三梯队分界点的话,则能发现营收超过10亿元的第二梯队品牌大约包括中炬高新旗下的美味鲜、李锦记、味事达、欣和、东古、千禾6家,低于10亿元的第三梯队则包括鲁花、中坝等。

即便如此,酱油行业的集中度并不高。有数据显示,海天味业在国内C端市占率仅有 6.6%,综合占有率17%,但已经占据龙头地位。而日本的著名品牌龟甲万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则超过了30%。有分析指出,国内以酱油为代表的调味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很难通过品牌化来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不同于酱油品牌“一超多强”的格局,食醋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国食醋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提到,我国拥有传统的四大名醋,分别为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它们的口感特点和主要销售区域均有所不同。

其中恒顺醋业、水塔醋业及四大名醋稳居第一梯度,其他调味品品牌布局的食醋业务则居于第二梯队,包括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等,第三梯队则为大量中小规模企业及家庭作坊制作的产品。从市占率上来看,恒顺醋业占比第一,但也仅有7%的市场份额,行业前五强合计占比尚不到20%。

市值与市场 “海天们”被高估了吗

2019年的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为人乐道的事情,彼时不少人调侃万科掌门人郁亮,一个卖房子的竟然输给了一个卖酱油的。

那一年,海天味业市值正式超过万科,舆论一片哗然。但就连郁亮自己也对此表示服气,在闲聊中,他提到,看似不起眼的酱油背后其实是一门大生意,海天味业就是这个生意的主导者。

这轮风波或许还不足以“改变”海天。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收盘,海天味业市值达到3491亿元,相比之下,中炬高新总市值为240亿元。一直以来,因为与食物的密切关系,调味品也被外界视为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必需品。“我们非常看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我所在的投资机构已经在调味品行业投资了7家公司,目前还在持续进行投资。”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时,产业投资人、调味品专家陈小龙说道。

海天们被高估了吗?在资本市场这样的争议一直在。今年3月24日,海天味业发布了2021年年报,作为调味品的龙头大哥,海天味业的业绩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也是观察调味品行业过去一年发展的重要参考。

2021年,海天味业的股价从年初的最高价219.58元/股持续回调,中间经历了一次送转股,至3月24日收盘仅为90元/股,跌幅经计算约达47.7%,近乎腰斩。

与营收增速综合分析,即三大产品的营收增长基本由销售量推动,售价本身并未出现增长。由于海天味业采用“先款后货”的结算模式,公司可以占用下游大笔的资金用于生产,而这也是业内认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抓手。

张戟对北京商报记者提到,在发展的黄金期,调味品行业增速能够达到25%左右,在消费升级、渠道下沉等因素的支撑下,整体呈现出一种扩容式竞争的态势。

但最近几年,调味品行业的增速已经放缓至10%以下,挤压式竞争特点较为突出,这也意味着头部企业在不断蚕食腰部或者尾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也会给相关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

调味品行业的乐观情绪也在逐渐消退,疫情之下,成本上涨、需求疲软的影响开始体现在财报上。在张戟看来,海天味业的问题其实不是渠道结构的问题,而是它本身所在的品类已经较为成熟,在这样一个成熟的行业中,增量自然不会太大。

上一篇 : 慧博云通上市首日开盘大涨211.32%

下一篇 : 北京发布28项措施计划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相关推荐